尖山遺趾
尖山為凸出台北盆地東南緣的小山峰,因其峰頗銳故稱尖山,日治末期日人淵協英雄曾於附近採集到石器,地點在中和鄉秀山村尖山子一帶,遺物出土範圍長達一公里左右。因該遺址與台北盆地的遺址可能有密切的相關性,所以在當時受到考古學者的重視。民國37年(1948)11月,學者開始進行精密的踏勘採集,民國47年(1958)台北縣文獻委員會又再度前往調查,發現石器和陶器遺物共19件。尖山遺址石器以打製的粗糙品為多,並未發現獸骨,所以可能是以農拼為主要的生活方式,遺物的包含層較薄約只有40至50公分,狀況疏落,也顯示出此遺址雖是圓山的部落,但並不是長久之地。根據推測遺物屬於圓山前期文化系統距今3,000~4,200年間。
秀朗社舊址
目前所知,最早布本市的人是秀朗社人,該社屬平埔族中之 凱達格蘭族。1645年荷蘭人統治期間,曾做過戶口調查,時 該社有55戶、204人,安坑外挖子即曾是秀朗社部落的社址 之一。日人伊能嘉矩,認為該族應是從島外一個叫做Sanasai 的地方遷移北台灣的。最早,凱達格蘭族可能在今貢寮鄉雙 溪河口左側的舊社形成部落,而後而後隨著人口增加逐漸外 移形成新部落,其中有的輾轉遷移到新店外挖子帶。不過, 有的學者並不贊同凱達格蘭族這樣的遷移路線。秀朗社人傳 統的經濟生活,以捕魚、打獵、游耕式農作為主。捕魚的方 式有射、刺、罩:打獵以鹿、豬為主,歲末之際,攜狗上山獵鹿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